首页 范文大全

大众日报

范文大全

2024-11-06 08:08:09

家乡的春节作文(那暖暖的沂蒙春节)

每年春节,华灯初上,当家人团聚,当故友相逢,纷呈的故事便由此上演。

春节会发生哪些故事?

是相亲遭遇奇葩,是和亲戚相见上演一地鸡毛,还是旅途中的异想不到?

又或者是甜蜜的火花,在除夕的夜空绽放;还有那些无法相见的愁绪,在节日里倍加浓郁。

对面的朋友,无论您身在异乡“就地过年”,还是跨越时空的“云过年”,或者围绕父母身边“团圆过年”,我们诚挚邀请您参与——大众日报丰收副刊联合大众新闻客户端推出的“春节故事”征文,请自由展开发挥构思,我们期待看到您不一样的春节故事。


那暖暖的沂蒙春节

(一)

刚进入腊月,这处镶嵌在鲁东南沂河边丘陵间的小山村,就成了欢乐的海洋。母亲们天生就是乐天派,春节的临近令她们最为高兴,即使处在物质生活最为困难的时代也是如此。她们仿佛将一年的烦恼一扫而光,一年的磕磕碰碰瞬间飘散,留下的都是快乐。

人们脸上洋溢着喜悦,邻里间哪怕是打过架、闹过别扭的,也会利用春节机会送去笑脸(仇人不打笑脸人),努力把邻里关系和好。人们见面笑脸相迎,说得最多的话当数“年货准备得咋样”“孩子们什么时候回来”之类。

春节前,也是母亲们最为忙碌的时间。她们要将全家里里外外打扫一遍,叫作“除尘”。“除尘”也要讲究吉日,一般说来,进入腊月十五后都是好日子,都可进行除尘。居住的房前屋后要清扫干净,锅碗瓢盆要洗刷干净,人们穿戴的衣着鞋袜都要洗干净,哪怕衣服补丁摞补丁、鞋袜有破洞,过年时也会洗得干干净净,也就洗去了一年的“秽气”。房屋扫除要彻底,房内的墙壁、顶格、地面、厨具及盆盆罐罐,都要打扫擦洗干净。院内的天井要打扫,厨房要打扫,还要补充最干净、一年中最舍不得用的柴火,都拿出来堆放地整整齐齐,以备春节期间使用。甚至牛羊圈也要打扫,铺上新鲜干土。院门外的小街小巷也要打扫得一尘不染,不平的地面要重新垫平,预示着来年平平安安。

母亲们需要忙碌的事还有很多。比如,过年期间要买鱼买肉,宰猪宰鸡;腊月二十后,过年需要的炸鸡炸鱼炸肉炸藕合炸丸子之类,都提前准备好。当然,这时候也是孩子们最兴的时候,大人们一边忙碌,小孩一边玩耍,眼睛总是盯着大人们刚刚炸出锅的香喷喷年货。母亲们也以改平日的严峻和“小气”,大把的将新出锅的炸货送给孩子,快乐的表情挂满大人小孩的脸上。

(二)

腊月初八,是一年一度的“腊八节”。此时正处隆冬季节,天寒地冻,河流结冰,还时常有降雪。腊八是年节的前奏,拉开了春节的序幕。民谣说:“小孩小孩嘴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吃了腊八饭,赶紧来把年货办”。腊八节后,春节将至,人们便开始购置年货,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年”的到来。

家乡很早就流传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的名称来由,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其主要由八种食材组成。据县志记载,腊八粥在家乡流传已有数百年。每逢腊月初八这一天,不论达官贵人、富人还是穷人,家家都要喝腊八粥。腊八粥用八种粮食和果仁制作而成,八种粮食各地也有差异。家乡的腊八粥的食材,主要有绿豆、花生、红小豆、芝麻、山栗等。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今食材也在发生变化,有的加入糯米、莲子、桂圆、枣等。熬制腊八粥是有讲究的,老人们总结为七个字,很是形象:“先急后缓慢慢熬”,方能做得黏稠而有嚼劲、品香而不煳锅,黏是“连”的谐音,意味着连年丰收。

小时候,家乡生活不是那么富裕,大人们总是想法提前准备好各种食材。腊八这天,母亲们总是起得很早,淘洗好各种粮食,放入大铁锅中,加入适量水,用新劈好的木柴,慢慢熬煮,待到孩子们醒来时,就会看到热气腾腾的粥已经摆在餐桌上。那时,总觉得母亲变戏法一般很神奇,现在想来,那里面全是母亲的心血和汗水。

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腊八粥也不再奢侈,喝起来已经找不到儿时那种感觉。母亲说,生活水平提高了,人的舌头变软了,已体会不到食物的真正味道。

(三)

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

这天一早,父母很早就在忙活,在天井正中间摆好供桌,周围用芦席或竹箔搭一个圆柱形或长方体形状的棚子,只留下一个朝南的口,叫作祭天祀地棚子。家庭条件稍好的,有的还在周围用松枝、翠竹等绿色植物加以装饰。棚子中间的供桌上,恭敬地写有“天地人三界君神之位”的牌位,牌位前面供品十分丰盛,有鸡鸭鱼肉,有各式面点,也有今年收获的小米玉米高粱花生等粮食。小时候,总是好奇地看着大人们忙活,觉着神秘而庄重。

祭祀时,由家长先点燃三炷香,接着叩头跪拜,将香插入香炉中,并念“祈求天地爷保佑”之类话语,然后其他人依次轮番跪拜,最后烧纸钱“送钱粮”。

天地棚子实际上就是祭天祭神的地方,香火在春节期间一直不断,每天定时进香火、焚纸钱,直到来年正月十五才拆除。

腊月二十三这一天,还有一项十分有意思的活动。那就是“辞灶”,也就是欢送灶王爷起程到天庭给天帝汇报工作。这种仪式,既庄重又喜庆,小孩子们嬉戏哈哈地围在周围,等着分食糖果。辞灶活动,要在灶台两侧要贴上红红的对联,上联书“上天言好事”,下联书“下界保平安”;供桌上除了鸡鱼肉、各类水果等贡品外,花花绿绿的糖块是不可少的。据说这样可使灶王爷的嘴巴甜甜的,确保他在天帝面前多说好话、吉祥话,保佑来年一家人火灶安全、衣食无忧、健康与好运,

(四)

腊月三十,是腊月的最后一天,又称为“除日”“除夕”“年三十”“大年三十”,晚上叫大年夜。

这一天,是全家团圆的日子,也是年前最忙的时间。除夕与春节的分水岭是深夜零时。这就有了俗语:“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

除夕的活动很多,白天要贴上新写的春联,一家人高高兴兴地聚在一起喝团圆酒,晚上则要点灯守岁。除夕要吃水饺,包水饺、吃水饺是除夕的重要内容。饺子馅一般分为三种,一种荤的,中午和下午吃;一种素的,祭神用和年夜饭吃;一种验岁的,包上硬币、红枣等,年夜饭或初一早晨吃,吃到者大吉大利,来年财运兴旺。

除夕晚上,老家有除夕守岁的习俗。全家团聚,品茶畅叙,品味一年甘苦,终夜不眠,叫作守岁。小时候守岁是很隆重的事情,一般都是通宵达旦。不过,现在这种习俗已经淡化。鸣放鞭炮是除日一项重要活动,据说爆竹是古人用来驱逐疫鬼的“武器”。

旧时除夕有很多忌讳。如,不得大声吵闹,不得骂人,不得把喝剩的茶水泼在地上;祭神时不得高呼孩子的名字;去世不满三年者不能当神供奉,需要另写牌位单独供奉;春节不得外出挑水,确实需要时可以带上几个黄纸做的小元宝或几张纸钱到井台边上焚烧,以求得井神保佑,方可汲水,等等。

上坟是除日重要活动。年三十的上午,母亲们早早准备好男人们去祖坟上供的东西(母亲们是不允许去上坟的),包括供品、纸钱和鞭炮。由于是春节,这次上坟大家一改悲伤的表情,大人们领着孩子们高高兴兴地到祖坟去,把供品摆上坟前的供桌,跪拜在坟前,一边给祖先们斟酒,一边念叨着一家人一年来经历的大大小小的事情,大的有庄稼丰收、儿子上学情况,小的邻里关系、小病小灾,都给祖先们进行详细汇报。大人们念叨完了,大人们吆喝小孩们一起给祖先们磕头,燃放鞭炮。这时,上坟程序才算结束。供品则必须带回家,让家人分食。据说分享供品能够驱邪、少得病。

(五)

年三十最热闹的当数贴春联。

打浆糊是贴春联的第一道程序。取适量清水放入锅中,用瓢盛些白面粉加入,搅和均匀,不能太稠,然后放在火炉上,边加热边搅动,直至成糊状。

贴春联前,需要先把门和门框清除干净,再均匀涂抹上糨糊,才能确保春联粘得牢稳,一年内不会被风吹掉。

春联的内容十分丰富,又分为大对联、小对联。大对联是贴在门板上的,小对联则是贴在门两侧门框上的,两则内容上虽然都是对联,讲究对仗押韵,但前者字数较少,字体大,后者则字数较多,字体小。所有对联都写在红纸上,十分喜庆。

院落大门板上的对联,一般讲究大气、气派,如“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显示门第家风。大门两侧门框上的对联,则讲究洒脱、文采,如“辞旧岁庆新年家家幸福,换旧符贺新春户户发财”。正对门的迎壁上也要贴春联,但一般是单联,如贴上一个大大的“福”字,或是“抬头见喜”“万象更新”之类。出院门,院大门对过的建筑上也要贴上单联,一般是“出门见喜”“出门吉祥”之类,以求吉祥如意。

家中正房又叫堂屋,其上对联也分大对联和小对联,多是贴些祈求吉祥如意、福寿安康、家和国兴的对联,如“国泰民安,人寿年丰”之类。在老人居住的房屋上,大多贴有“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之类的祝福祝寿的对联。

店铺门口的对联,多讲究发财旺财之类,如“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之类寓意招财进宝的对联。

在老家,家中有老人长辈去世的,有三年不贴红对联之说。

除贴对联外,年画也必不可缺少。年画内容十分丰富,有讲神话故事的,如《西游记》《哪吒闹海》《嫦娥奔月》等,有讲历史故事的,如《李自成》《楚汉相争》《岳母刺字》等,有讲戏曲故事的,如《天仙配》《白蛇传》等,还有许多山水画、梅兰竹菊、金鱼彩鸡等之类的。年画的形式有单开的、有中堂的,也有四条屏。在诸多的年画中以鸡画、鱼画、胖娃娃画较为普遍,因为鸡表示吉祥,鱼意味着钱粮有余,娃娃则象征人丁兴旺。如今,贴年画的多是年长者,年轻人则贴得越来越少。

看着全家红红的春联,年的气氛达到了高潮。

(六)

年三十的忙活持续到下午。中午饭也节省了,就等着全家人的年三十团圆晩宴。

母亲们早早准备好各种菜品。在家乡,山菇炒鸡、铁锅炖鱼,是大年团圆宴席必备菜品。下午四五点钟,全家团圆宴开始了,这是一家人一年来最团圆最隆重的一餐,所以不管远在天边的人们,还是近在咫尺的人们,不管是一年来事业有成、生意风生水起,还是一年来一事无成、厄运不断,都会不远万里往家赶,就是为了全家人一个不少地坐在一起,端起酒杯(这一天大人也不会禁忌孩子们喝点酒),说句感激话、唠些感恩语,将一年来最高兴的事,说与大家听,共同分享快乐,庆祝一家人团团圆圆。

每年除夕团圆宴,90多岁高龄的奶奶,这天都会喝点酒。虽然大家不敢让她多喝,但每年她都要求多喝一点,记得她老人家95岁前的这十几年,每年春节都能喝上一二两的白酒。奶奶长寿,近百岁时无疾而终,也许是与爱喝酒有关系吧。

(七)

年三十晚上要守岁。这即是对过去一年的恋恋不舍,想留住岁月,又是对新的一年的些许期盼。

掌灯时分,大家围坐在一起一边包着饺子,一边欣赏着春节晚会。年夜饭必须安排在夜里十二点前后,也就是子时,这时正处于新旧年相交之时,一切的祈祷都能成真。

年三十夜十二时,整个山村成了鞭炮的海洋。千家万户不约而同地燃起鞭炮,一年来最隆重的祭天也开始了。父亲立即点火煮饺子,孩子们点起鞭炮,母亲则忙着摆祭品。

饺子出锅后,要先祭天祭地。祭祀仪式很隆重。全家人都要来到天井中摆有供品的供桌前肃立。仪式由母亲亲自操作。母亲首先点上纸钱、元宝、芝麻秸、豆秸等,口中念念有词,都是些愿上帝、神仙保佑全家人平安吉祥的话。之后,每个人可以在供桌面前许下自己来年的心愿。然后,大家依次分别磕头。之后,大家才可以吃年夜饺子,吃到栗子、铜钱或硬币的都会十分高兴,预示来年好事不断。

年夜饭后,孩子们都会在守岁中不情愿地睡着了。大人们则会继续聊天,守护着祖先们的牌位渡过一个长长的夜。

大年夜,还有一项活动,那就是分香、焚香活动。天快黑时,母亲在大门口、各个房门口,都挂上一种用黑泥烧制而成的可挂在墙上的陶制香炉。香炉中母亲装上沙子,插上三支燃烧着松香。当松香即将燃烧完时,母亲总是提前换上新点燃的松香,确保整夜香火不断。母亲说,香到神知,能祈求全家人身体健康、平安吉祥。

(八)

大年初一也就是春节,要拜年。

这种习俗由来已久,至今不衰。首先要进行家拜,一家人中,晚辈给长辈拜年,平辈之间互相拜年。尔后进行近拜,就是给没出五服的长辈拜年。最后是远拜,给出了五服的长辈和亲朋好友拜年。小时候拜年都要磕头,现在一般只是问好。商人拜年,除了问好外,还要互道恭喜发财。晚辈向长辈拜年时,长辈要给压岁钱。

这一天,老人们总是穿上最好的衣服,端坐在家里等着晚辈们去拜年。磕头是必须的。有一年,父亲说是不是改一改习惯,四十岁以上的人就不要磕头了,结果引起奶奶的强烈抗议。所以直到奶奶去世,每年我们全家人,上至六、七十多岁的父母、姑叔及同族人,下至刚会走路的重孙辈,每年大年初一都会列队一个一个的给奶奶磕头拜年、祝平安。奶奶都会给年幼的孙辈、重孙辈多者十元二十元、少者几元几角的压岁钱,孩子们都会乐哈哈的接受,说些“谢谢奶奶”“谢谢老奶奶”的话语。

从年初一至十五,每天都是节日,什么初三出嫁的女儿回娘家、什么三六九往外走,什么初八谷日能预示来丰收,什么初十天上帝生日,等等。

(九)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家乡又叫灯节、正月十五节。这一日,母亲一早就开始忙活,和上满满一大盆面,这也是展示女人们心灵手巧的节日。

母亲能用面制作出龙、兔、蛇、狗、鱼等数十种形状的面灯。面工不好的女人,这天总是有些抬不起头来。没有办法,只好让孩子拿着和好的面(大人不好意思亲自前去),去手艺好的人家,麻烦人家帮忙做几样面灯。手艺好的人家,也不会吝啬自己的功夫,简单几下,一个个活灵活现动物面灯就出现在面前。孩子们则高高兴兴地捧回家,如获宝贝。

做好面灯,要尽快放在蒸笹中蒸,大约二十分钟后,一批硬硬的、白白胖胖的、活灵活现的动物造型面灯出炉。

傍晚时分,母亲会在面灯中注入豆油,让父亲带着孩子将这些灯送到祖坟、桥头、河边、井边、房前屋后等地,点燃面灯。各家各户几乎都同时做着这样的工作。所以,傍晚时,全村老少都会不约而同地来到村边场地,看着满山遍野的时隐时现的灯光,真是好看啊!这在没有电灯的时代,更是隆重、壮观。

时代在发展,现在人们很少再去制作面灯,取而代之是蜡烛,或用胡萝卜制作的灯。这种民间技艺恐怕不久也会消失了。

(十)

鲁东南丘陵地区农村有“请家堂”的习俗,这也是过去春节必选项目,过去就有“不请家堂不叫过年”的说法。

听父辈说,村中“请家堂”习俗中断了三十多年。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才逐渐恢复。那时,春节期间最忙碌、最庄严的事情就是“请家堂”。年三十这天,在“请家堂”之前,需要打扫干净院子,清扫好一间正房,摆上供桌,供桌多以条几、大八仙桌为主,供桌旁后面还要摆上两把太师椅。供桌后面墙上要挂上“家堂轴子”画,这是一种专供祭祀用的画,画面艳丽,有先人居住的亭台楼阁,有各种水果,还金银财宝之类。男人要准备好纸钱,以“刀”为单位,准备好每天用的量;女人则会认真虔诚地准备各种供品。供桌上,一般摆有鸡、鱼、肉等供品,供桌三面摆有酒盅、茶具、筷子等用品,正中间摆有大香炉。供桌正前面要空着,方便人们拜祭。

家中长者把家谱挂上,备好香炉、灯笼、纸钱、鞭炮等物,日落黄昏时,开始“请祖先们回家过年”。带着供品、纸钱来到村外能看见祖坟并且比较开阔的地方,面向祖坟方向摆上“折子”,这上面是要请回家过年的先人及妻室的名讳。由本族中长者一边烧纸一边念叨:“列祖列宗、爷爷奶奶,回家过年了。”主持人往往是族里德高望重者担任,带领一二子孙,点燃三炷香,插在地上,将纸钱烧掉,磕三个头,然后要念叨:又到过年了,老爷爷,老奶奶,爷爷,奶奶,各位列祖列宗,回家过年了。大家一同叩头,孩子们则燃放鞭炮。那“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就是对列祖列宗回家过年最热烈的迎接仪式。之后,再叩头、收起“折子”,拿几根点燃的松香回家去,大门口插一根,院子里插一根。据说,先人们会顺着燃香之味,一同回家,否则会走错了路。然后才迈步进门,点燃明烛,彻夜不息。进了大门以后,要在门口横放一根木棍,叫作拦门棍,最好是桃木的,拦住凶神恶鬼。

这样,“请家堂”的第一道程序便完成了,接下来便要不间断地上香、上茶、上酒,招待供奉回家过年的祖先们。供桌两边的椅子这几天是不能坐人的,院子里也不能随便洒水、不能扫地,忌讳颇多,要特别叮嘱孩子一些注意事项,不能说脏话、不能大声说话等等,以免冒犯神灵和先人。

除夕晚、年初一,拜祖的大人孩子几乎挤满整个祠堂。大人们规规整整,一脸庄肃地叩拜;而孩子们则会在长辈的敦促下,才勉强俯下身叩几个头,脸上挂着讪讪的笑容。

大年初二下午,大家开始了“送家堂”的准备工作,水饺、糕点、水果……送家堂前,先烧几刀纸,最后把桌上的供品放在食盒内。据说祖先们都是骑马来的,茶水要倒在地上,为祖先们坐骑饮水。由威望高的老人带领,端着纸、香,提着供品,取下牌位“折子”,到“请家堂”时的地方,把牌位“折子”依次排开,于每张牌位前放一刀纸。牌位前,摆放着供品。摆放停当后,遥向祖坟的方位,燃香,烧纸,同时把牌位烧掉,口中默念:“列祖列宗们,老爷爷,老奶奶,年过完了,回去看门吧!”随之,鞭炮声响起,欢送结束。“请家堂”仪式也就结束了。回家的路上,大人会告诉孩子,“不要回头看啊,要不然先人们会以为我们舍不得他们,还会跟回来的!”

如今,由于年轻人多出去打工、村里人口减少、年龄老化等原因,已经有多年不再举行。真担心这样的仪式性活动,再过若干年后,只能成为传说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