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范文大全

晶 报

范文大全

2024-10-27 08:19:57

有关于中秋节的作文(“记忆中的中秋”之罗湖篇)

热爱生活、热爱写作的深圳学子,晶报为你们提供平台——晶作文。晶作文栏目已于7月16日正式与大家见面,旨在为中小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平台,为学子们搭建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的平台。

“晶作文”栏目面向全市三年级至九年级的学生征稿,学生可根据主题及要求写出作文,并在截稿时间前按要求投稿。优秀作文将刊登于每周五的晶报报纸,及晶报APP等新媒体平台。

在这里,你能让更多人看到你的文字;在这里,你会与优秀作文不期而遇;在这里,你可以尽情实现你的文学梦想。为使广大读者更好地走进深圳学子的优秀作文,我们特别邀请各投稿小作者的指导老师为文章留下宝贵点评。

本期征文主题:《记忆中的中秋》。每逢佳节倍思亲,刚刚过去的中秋传统佳节是阖家团圆的节日,也是充满乐趣的节日,小朋友可以穿汉服吟古诗、做灯笼赏月拜月,你记忆中的中秋节都有哪些难忘的回忆?去看看同学们都有怎样的抒情和表达。

下面是来自深圳市桂园中学学子的精彩作文,请欣赏。

1.儿时中秋节


在每个中国人心中,有一种情怀叫家国,有一种期盼叫欢聚,有一种思念叫团圆。无论我们身在何方,它总让我们魂牵梦绕,哪怕是跨山越海,也要归心似箭地奔赴那片最爱的土地,与那些我们最牵挂、也最牵挂我们的人团聚。

金秋九月,瓜果飘香,中秋的气息悄然而至,我似乎闻到了月饼的甜香。在我的记忆里,童年时候的中秋节,各种香味和皎洁的月色交织在一起,那是嗅觉与视觉的满足,而冰糖葫芦外面包裹的好似冰晶的糖浆,是唇齿间流转的甜蜜。

有人说,味道和时光捆得最紧,它让时光变得生动。儿时的中秋节,我在节庆的欢乐与家人的团聚中陶醉。

那时节,在我们老家,逛街和赏月是最热闹的活动。下午,迎着些许凉风,全家人一起出门。爸爸挨着妈妈,外婆靠着外公,外公怀里抱着好奇的我,我的眼睛不停地东张西望。

大街上,到处都是月饼,包装简单却味道鲜美。外婆用牙签叉起一小块蛋黄红豆馅的月饼,放进我嘴里。月饼入口即化,咸甜的混合滋味恰到好处。

傍晚,便是赏灯赏月的时候了。人们三五成群地在海滩上找到合适的位置,坐了下来。抬头望月,思绪犹如插上了翅膀,天上人间,自由翱翔。

海滩上,各式各样的灯盏亮了起来,星星点点的灯光照在海面上,与银色的月光相辉映,颇有几分迷离的意境。外公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自古月圆之日,便是亲人团聚之时。我想,这大概就是中秋节的本意了吧。

节者,结也。节,是在时间的长绳上打了几个结,叫我们一步一回头,积累经验,不忘过去,开创未来。在这一个又一个结中,蕴藏着我们团团圆圆的美好心愿,蕴藏着我们对家的依恋、对家人的挂牵,蕴藏着长辈对晚辈的祝福与期许,也蕴藏着我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中国结,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骨子里。中国节,流淌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中。

深圳市桂园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点评:

本文既有儿时中秋节的温馨回忆,又有对于节庆意义的阐发引申。叙议结合、情理交融,小作者将过去与现在、小家与“大”家、食物味道与生活意味、中秋团聚与节庆意义等艺术地联系在一起,生发出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民族自豪与文化自信。

2.记忆里的中秋


夜月晚出,泛起一丝凉意,老家的八月桂开了,金黄的蕊缀了满枝,风一吹,香甜馥郁。大人们吃月饼、聊中秋,没小朋友什么事。

姥姥注意到我的情绪,于是拉着我的小手,讲起她小时候过中秋的幸福事。

姥姥是永州宁远人,那地方过去穷,端午时青黄不接,吃不上粽子。常常是中秋近了,家家户户才张罗着买粽叶,烧稻草,滤碱水,泡糯米,包粽子。

粽叶必须是当年的,隔年的叶子泡法再好也不会有新叶油韵清芬。农村的碱水是有机的,用稻草灰围靠一个竹箩,用水反复地滤漏,增浓碱素的含量。碱水存够了,开始泡米,不只是把米泡花,还要泡黄,淡淡的金黄。

宁远粽子放盐,保证味道不寡淡。粽子可以包成各种样子,一般是粗壮的枕头粽,又叫枕头粑粑,两三斤米一根;再包一些三角粽,玲珑小巧,方便送给邻里过客;如果家里有小孩的,一定要包一些具体而微小的枕头粑粑,那是孩子一年最喜爱、最期待的玩具。姥姥讲故事的时候,神情好像回到了童年。

粽子是用碱水熬出来的。家家都有大灶锅,深水覆盖,柴火慢燃,水沸滚滚,蒸汽腾腾,三两时辰,粽香氤氲。夜幕垂临,燃火橘红,孩子的眼随着天上的星,一眨一眨,就睡去了。粽子的生熟,只能靠经验,靠估摸。大约十来个小时吧,锅里的水差不多熬干,最大的枕头粑粑熟透了,把火灭了,把火灰撤了,一点火星都不留,让粽子自然冷却。

第二天早上,剥开颜色变浅了的粽叶,里面是金黄的,尖角微微剔透,晶亮亮。舌尖轻尝,圆滑爽口,软糯绵香,韧劲十足。姥姥不仅是美食家,还是美食的广告人,听得人都忍不住流口水。

中秋终于到了,晚上的月亮比粽子还圆,还亮。小朋友一人两根,用细竹棍挑着,都聚到晒谷坪来了,比试着谁家的秀气可爱,谁家的粗壮胖矮;谁家的里面放了板栗碗豆,谁家的放了肥肉瘦肉。可高兴了。月亮渐渐偏西,田野的蟋蟀唱声渐渐高亢,家长呼儿唤女。平日里早早瞌睡的,这个时候还兴高采烈。

姥姥讲起她小时候的欢乐事,眼睛清亮清亮的。

桂花香,秋月洁,凉风起,吹来的回忆,都带着幸福的颜色。

桂园中学教务处主任胡少明点评:

文章的“记忆”,不是单向的,内涵比较丰富,有我的回忆,更主要的是“姥姥的回忆”,使文章内容有了厚度。

写姥姥的回忆,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顺叙,脉络分明。几个节点点缀了姥姥讲故事的神情、态度和听者的反应、反馈,行文有了变化。

作者记叙、描写中秋粽子的做法有板有眼,吃法有滋有味,玩法有声有色,处处给人如临其境的真实感受。

3.桔灯里的中秋


夜色如墨,空中繁星烁烁,明月当空;不闻人语,只识虫鸣声声,孩童嬉笑。不远处的灌木丛中忽然闪过一团亮光,划破了黑天鹅绒般漆黑的夜色。接着,一个、两个……更多的小光球相继出现,朝着一间窗口正亮堂的屋子奔去。那是我第一次在老家过中秋。十多年的时间里,许多关于中秋的记忆都渐渐消散,唯独这一段桔灯照耀着的回忆还镌刻在我的脑海里,每年中秋还能常常忆起。

斜阳拉长了树木的影子,将万物都笼罩在金灿灿余晖之中。“该回家啦!今晚要给你一个惊喜哦!”妈妈站在门前,挥舞着双手,招呼我回去吃饭。我这才从花木茂盛、蜂鸣蝶舞的田野站起身,不舍地向家走去。对于一个从小生活在城里的孩子来说,一切乡下的事物都是万分吸引人的,小到几株野草,大到万家团聚的中秋习俗。

叮叮当当刷碗的声音结束后,天色早已暗淡下来。妈妈从竹篮里摸出三五个金黄的桔子,摊在擦得泛光的木桌上,又顺手取了一把小刀。我好奇地盯着这一切,期待妈妈给我的惊喜。

“今天是中秋节,在老家,今晚要打着桔灯去拜访亲人。”妈妈耳语般地说道,半眯着的眼睛好像在回忆往事。很快,她操起桔子和小刀,“一会儿要去看外婆,我们先把小桔灯做好吧。”妈妈笑着对我说。我那时还小,不知怎样用刀,只记得当时妈妈宽大的手轻轻握着我娇小稚嫩的手,在靠近桔子蒂的地方用刀子小心翼翼地切出一个圆,然后将圆处的皮剥掉,接着,妈妈让我取来勺子把瓤挖出,留下小碗状的桔子皮。后面的几步已经记不清了,就隐约想起妈妈变戏法一样把几根线穿在“小碗”上,又放了一节蜡烛,第一个小桔灯就做好了。

出发去外婆家前,妈妈点亮了我的桔灯,也点亮了我内心的喜悦。走出门,就遇上了几个和我一样去亲戚家串门的小伙伴,我高高兴兴跟在他们后面。左右摇曳的灯光若隐若现,宛若一群在草间飞舞的萤火虫,好似一伙顽皮可爱的小精灵。

“哟,这么快就到了呀!”外婆热情地为我们打开大门,灿烂的笑容绽放在脸上。在外婆家里,大人们都有说有笑,互相问候近些日子是否安好,小孩们则打着桔灯在院子里嬉戏玩闹。仰望天际,皓月千里,桔灯闪耀,交相辉映。

在那黄中带橙的火光的映照下,我悄悄把桔灯里的那个中秋藏进心底,从此,又多了一股流淌在消逝岁月里的温馨……

桂园中学初三17班语文老师点评:

本文抓住中秋夜景的特点,选取带有特色的小桔灯展开中秋的回忆,充满温情。小作者的语言清新秀逸,温馨动人,注重细节描写,叙事和抒情相结合,情景交融。

4.忆中秋


坐在窗前,抬头望去,只见深邃的夜空中挂着一轮圆月,似冰般清亮典雅,像明镜清明高贵,清澈纯洁,美若天仙,月光如水,静洒大地,给大地披上银灰色的纱裙。

一切是如此有情调,让人不禁想起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一瞬间,我又重新播放起了美好回忆。

每逢中秋,家里的长辈忙得不可开交,潮汕人中秋拜月,主要为妇女和小孩。等到当晚,皓月初升,家人都到家门口或阳台前设案当空祷拜,桌上摆满佳果和饼食,堆起亲手叠的纸塔,点燃蜡烛,放上月歌。只见银烛高燃,香烟缭绕,一切准备完毕,男人们便相约上阳台,品着茶,赏着月;妇女们带着小孩来拜月娘,爸爸还会嘱咐我带上自己的书本和作业来拜月,说是月亮可以保佑读书好,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对拜月娘这样的事,我们小孩是毫无兴趣,手里虽拜着月亮,可那心早就飞到十万八千里外了,眼巴巴地望着其他小孩玩灯笼,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于是我总悄咪咪地溜走了,冲回家拿出我新买的灯笼,和邻里小孩一同点灯。首先,我们总会先偷偷地顺走爸爸的打火机,紧接着拿出蜡烛并点燃,再将它倾倒下来,融化的蜡油便顺势滴在灯笼中间的小铁盘上,再然后就需要马上转正,将蜡烛立在蜡油上。凝固看似轻而易举,实际上,我们每个小孩在做的过程中心惊胆战,生怕手一抖,蜡烛没立住。提起灯笼那一刻,孩子间一阵阵的欢呼雀跃,欣喜欲狂。

我们提着灯笼唱着歌,一前一后出发寻宝,我们总是对黑暗充满好奇,常常三五成群来到几条乌漆麻黑的小巷子里,像探险家一样,偶尔一个小东西就吓得人慌乱而逃。可每次虽害怕,但脸上总是挂着一副开心的面孔,那笑声,那欢乐的场景,我至今记忆犹深!

可记忆只停留在过去,回归现实,如今,我在街上看到的,只是过往的行人、车辆,不再有欢声笑语,不再有你追我赶的和乐气氛,没有小孩一起寻宝,没有寻常巷陌的低屋窄街和邻里热闹,只有大城市里的高楼林立和孤冷清寂。少了一些的人情味,叹遗忘人间烟火的美好。

月亮极美,但它总会过去,我们将掌心拢起,也抓不住缥缈的云烟,拽不住流动的细沙,留不住逝去的美好,趁着今夜月圆,把月亮的温柔,心心的光芒赠与你。

桂园中学初三17班语文老师点评:

本文抓住回忆在家乡中秋拜月、点灯笼的美好快乐,透着孩子的活泼可爱,由此感叹在城市中过节的清寂冷漠,少了些人情味,并在最后表达了自己的美好愿望:“留住逝去的美好,趁着今夜月圆,把月亮的温柔,心心的光芒赠与你。”

5.记忆中的中秋



月下花间,金桂的袅袅芳香, 伴着如乳霜般的月光,溶溶相映在那滩仲秋的雨露中,浓香肆意,徘徊在秋野上,飘进一段又一段记忆中。

仿佛广寒宫传来嫦娥的呢喃细语,对后羿的想念一泻千里,那些浪漫与美好也停留在我童年对中秋的一往情深。那时的我,只知苏轼吟咏《水调歌头》和月饼的醇香,只记月下奔跑,抑或摆椅赏月,祭月颂月。那时天真烂漫,还有桂花可拾,别在耳边,与朋友嬉戏玩耍,好不快活。哪知那些五味杂陈的思绪和远隔千里无尽的惦记。中秋啊,中秋啊,你在我的记忆中华彩而不失优雅。

沐浴同一片月光,透透的,带来无数郁悒。无论古今,中秋都寄托着华夏子孙心中或多或少的情思,有的寄喜乐,有的托忧伤,有的衬离别,有的念情愫。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光最多情,深深陶醉人心。这种情感随着成长一步步加深,无需多言,自在心间。没有童年的美好如故,只会愈来愈浓烈。当遇秋风撞得深情满怀,记忆才会更加清晰吧。

“玉液满,琼杯滑。长袖起,清歌咽。”香甜醇厚,自然且浓郁;多情善感,情思缕缕不断。这就是记忆中的中秋,不比童年,却更寄温馨于不言。

秋意盎然之时,明月轮满夜空,挂在皎洁银河,月圆月圆,哪知人间也曾悲欢离合。月光如水,也似嫦娥迷人的眼眸,伴着秋风舞,秋风落,去到良辰各处。清风袭来,无声无息,但诚挚温存。记忆中的中秋,如月洒千里,随风寄四方,来日方长。

桂园中学初三17班语文老师柯志坚点评:

小作者把自己对中秋的印象,用散文的笔触,渐次展开,由景入情,由传说到诗文,语言优美,富有诗意。结尾“记忆中的中秋,如月洒千里,随风寄四方,来日方长”意犹未尽。

6.把乡愁装进月饼里


一年四季,那中秋的月最是美好,它流过幽径山溪,穿过落叶层林,爬上了我的心头。那消不完的乡愁呀,我把你装进月饼里,落入心底。

一年中秋,趁着假期,我们一家人出国旅游,本打算赶在中秋前回家与许久不见的亲朋好友相聚,谁知遇上了台风,飞机延迟,一家人只好身处异国独享中秋。

起初我以为能多玩几天,顺便过节,兴许是一次不错的经历。可外婆却失了兴致,在中秋前一夜放起了邓丽君的《但愿人长久》,独自低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满心忧愁。异国月景,没有家的感觉,明月似乎都缺了一角,满目萧然,思念倍增,则感极而悲者矣。

外婆说,没有月饼的中秋是满心忧愁,愁上加愁,她要自己做月饼。我跑遍大街小巷,找到了做月饼的原料。月光下,阳台边,祖孙二人,一桌相对,谈着笑,揉着面。

我拿起咸蛋黄,举过头顶,让月光肆意地穿透。它接受了这份光芒,便黄得剔透,银灰色的月光从蛋黄的每一处溢出来,馨香四溢。我尝过咸蛋黄月饼,觉得它和那甜得过分的莲蓉不是很般配。“本是不合适的东西,为什么要放在一起呢?”我不解。

外婆接过我手中的蛋黄,一把放进刚揉好的莲蓉里,抓着我的手把莲蓉捏成玉盘状。我的手握在她不是很大却沧桑的手里。她衬起我另一只手,指向头顶的月亮,“这蛋黄啊,很圆,就像天上的明月,很远,就像千古思乡者难以言表的怀念啊,在眼前,却遥不可及。”月饼紧接着被按上规整的图案,一抹上油,整个月饼亮晶晶的。

外婆是归国华侨,她小时候是奶奶带大,后来又随父母回国上学。“我小的时候,我的奶奶也是这样教我做月饼的,”她说,“我们约好了,每年无论何时何地,中秋一定要吃月饼,共享一轮皓月。我和你一样,总是不喜欢吃蛋黄,偷偷挑出来。”后来她在中国,奶奶在国外,抬眼虽是同一轮朗月,心中的怀念却是更遥远的距离。

此时我和外婆将蛋黄与莲蓉一并吞下,不再排斥。味蕾咸甜交替,咸甜的极点都是苦,那是乡愁,是怀念,是阻隔故乡亲人间最无情的大门。苦到极致便有甜和咸,那是思乡的一种慰籍。

温暖的月光洒入房间,我与外婆同望明月,共品月饼——无尽的乡愁,是说不清的思念。月饼和离乡的惆怅伴着清茶入肚,我们何曾想起那轮看似凄冷的月同时也照着乡土故人呢?

中秋夜,有明月,有一壶清茶,有外婆,有装在月饼里的乡愁。

桂园中学初三(12)班语文老师点评:

这篇文章将“月饼”作为中秋节的意象,融入了小作者淡淡的思乡愁绪。文章亮点有三:一是选材有新意。作者选择了异国他乡过佳节这样独特的生活经历,角度新颖;二是意象融感情。“月饼”这一意象是外婆与“我”乡愁的寄托。外婆与她的奶奶,“我”与外婆,两代婆孙同做月饼,两个故事线索串联全文,既有思乡愁绪,又有代代相传的意涵在其中;三是写景融感情。文中不少景物描写,饱含作者深情,读着读着我们便被作者笔下的文字所感染。

相关推荐